•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轻工行业分会

    CCPIT Light Industry Sub-Council

  • 中国轻工业国际交流中心

    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for Light Industry

2021年缝制机械行业科技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 22-5-5 12 来源: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

2021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深入贯彻制造强国战略,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有效践行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完善自主核心技术体系,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力,行业科研基础及制造水平稳步提升,创新成果成效显著。

2021年行业科技发展综述


基本情况

1、科研体系及主要机构

2021年,行业自主核心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根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调研统计,截至2021年底,行业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约25家,省级以下政府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0余家,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8家。此外,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21年全国有40余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众多下游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了缝制设备类协同创新。

全国缝制机械领域主要科研机构

1.png

2、科研团队

2021年,行业科技从业人员队伍基本稳定,规上企业科研总人数约7000人(含研发、工艺、检测、科技管理等相关岗位,不含机械零部件企业,下同),企业科技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14.23%,从业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约为5.3%,科研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约为38.14%,其中高级职称约占科研总人数的5.2%;高级技能以上职业资格人数约占员工总数的9.9%,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人数约占员工总数的3.94%;专科以上学历人数约占员工总数的40.27%。

3、科研投入

全年行业规上企业科研总投入约16.95亿元,同比增长28.31%,R&D比例约为4.56%,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等产品研发方面加大投入,部分项目得到了政府资金支持,从骨干企业抽样调查估算,全年行业获政府支持资金约为1亿元左右。

2021年度政府立项科研项目(部分)

2.png

4、主要科技成果

全年行业申请各类专利总计8775件(国家专利数据库公开,以公告日为准,下同),其中发明专利2219件,实用新型专利5523件,外观设计专利1033件(含纺织机械类产品),新增授权发明专利804件。获国家及地方科技奖7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7项,另有多个项目获得地方各级政府奖励。

2021年行业部分获奖名单

3.png

2021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4.png


行业重点战略工程相关项目进展情况

2021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以创新工程、强基工程、人才培养工程、重点产品技术攻关工程、重点产品技术攻关计划等相关项目为抓手,开展了品牌培育及质量提升工程重点战略工程。

行业重点战略工程相关项目进展情况(略)

5.jpg

行业科技发展特点


综合来讲,2021行业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发展成绩斐然

1、行业科研环境进一步优化

2021年,行业科研基础及制造水平稳步提升,智能转型迈上新台阶,缝制机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

在国家层面,协会团体标准《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高速包绷缝缝纫机》入选2021年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杰克智能缝制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舒普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信胜、拓卡奔马、爱玛入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专项扶持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增大,行业获得的各项资金支持较上一年提升了约15%,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进一步激发行业科创能力,多家缝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成果显著。

2、行业自主核心技术体系持续完善

行业科研经费持续高位投入,根据协会抽样调研,行业科研投入约占销售总额的4.56%,创新动力强劲,自主核心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科研方式方法不断丰富,规上企业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比例已接近90%,行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行业历年科研投入情况

6.png

3、加强数字化技术改造,制造能力持续增强

行业围绕提质增效、节能环保的发展需求,以提升供给质量为目标,持续开展工艺技术改造:如杰克年产110万台智能联网化缝制装备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琦星公司年产2万套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技改项目、中捷公司年产10万台高效智能缝制设备生产线技改项目、杰羽公司缝纫机壳体自动化无人生产线、乐江公司机壳加工升级改造自动化柔性加工线、信胜公司智能绣花机生产线、川田公司模板机架大型加工中心,行业整体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均有显著提升;凯斯、川田、宝宇、乐江、顺发等企业,优化升级生产基础设备和工艺技术,提升壳体、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在强化产品质量检测、促进节能减排方面,山龙、衣拿等公司购置新设备,完善检测项目,多家缝企进行了金工、电镀、涂装、除锈、供电工艺及设备的优化和改造……

4、科研创新成果保持高位增长,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2021年行业申请各类专利总计8775件(国家专利数据库公开),同比增长19.78%。其中,发明专利2219件,同比增长19.3%。抽样统计显示,骨干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平均年投入约62万元,发明专利申请量和专利质量稳步提升,骨干企业专利意识日益增强,自主研发的内生动力强劲,整体科研创新保持高位增长。

行业历年发明专利申报情况(单位:件)

7.png

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研持续深入,2021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产品智能化转型升级迈上了新台阶,行业产品技术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1、智慧缝制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加速落地

紧跟下游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杰克、大豪、琼派瑞特等公司在智慧缝制工厂管理系统和成套化设备研发已趋于成熟,覆盖服装、家纺等领域的样板工厂建设不断扩展;针对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上工富怡、明兴、威士、元一、威士等公司在裁剪、自动化生产线、仓储系统等局部场景智能化改造方面均有成熟的方案落地,企业高质量供给和数字赋能协同能力快速提升,加速了行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基础共性与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增强

围绕“十四五”技术路线图,行业持续开展基础共性与短板技术攻关,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已取得有效突破。如:

骨干企业对缝料边界智能识别,压脚、线张力自适应、自调整及控制,针距自动控制调节,多步进独立驱动集成控制等技术已日趋成熟;

对缝纫在线监测技术,柔性面料抓取及输送,缝制机械模块化设计及机构,高精度数字化控制,机器视觉等技术正在加速开展技术攻关;

对镜像缝纫,立体缝纫,机械手/机器人辅助加工等技术研究日益深入。

此外协会启动2021年度“缝制机械基础理论及短板软课题研究”计划项目,征集22家企业54项研究课题,入围24项,课题覆盖面广泛,切合行业技术升级实际需求、导向明确,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3、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行业系统化品质提升活动持续深入开展,行业整体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协会启动了企业标准“领跑者”计划,在高速平缝机领域进行了先行先试工作,13家企业成为首批缝制机械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此外,杰克公司的智能缝制设备未来工厂入选2021年浙江省未来工厂,上工申贝公司的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智能工厂、琦星公司机器人产业园、成功投产,行业累计30多项产品入围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

4、围绕用户需求的数控、智能化产品性能提升持续推进

随着下游用户对高端化、智能化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行业持续开展缝料边界智能识别、智能传感、多轴联动控制等技术研发与完善,加速智能化产品迭代升级,自动剪线,缝料、底线实时检测,针距、线张力、抬压脚缝纫参数自调节等功能已在各类机型之中大规模普及,在平缝机领域,具有智能控制技术的产品占比已达38%。

2022年行业科技发展建议

2022年是行业推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整体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面临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行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智能转型,结合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行业应在如下方面进行重点部署:

加强行业科研发展战略规划

围绕“十四五”技术路线图,研究确定行业各领域及各自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持续开展缝制工艺和缝制基础原理等行业共性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前瞻性技术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

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智慧缝制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相关技术攻关,围绕下游服装、鞋帽、家纺等产业链转型升级需求,持续推进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推进智慧缝制样板工厂及示范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服装、制帽、制鞋等领域工艺革新需求的挖掘和对接,针对性开展数字化、定制化缝制单元及成套设备的研发,如3D缝纫机器人、汽车座椅及安全气囊智能缝制生产线、皮革的视觉检测缝纫加工线等。

三是提升智能单机整体水平,扩展单机功能,加强互联网、多轴联动控制、模块化、机器视觉、智能控制、微油润滑、在线监测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持续推进智能单机迭代升级。

持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合理规划企业标准结构,建立企业标准执行、监督、改进机制,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提升企业标准文本质量水平;二是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引进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等先进制造装备,建立数字化铸造、金加工、涂装、装配、仓储生产线,全面提升缝制设备制造工艺和品质;三是提高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可通过自建产品检测实验室或专业检测机构,加强核心零部件质量与整机性能检测,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建立优质品牌意识。

加强产业技术交流与共享

一是加强上下游产业链交流与协作,拓展信息交流渠道,针对下游技术路线、工艺工序的痛点问题展开专题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深入需求挖掘,提升效应效率,增强服务能力;二是转变科研思路,开展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开放技术资源与知识产权共享,整合优势资源,聚焦核心技术难题开展创新研发,积极参与行业专利共享平台组建;三是深挖产学研用研发平台潜力,增强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聚焦高端人才,健全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人才规划,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创新性、复合型科技人才,建设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一是进一步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培训、激励制度;二是丰富行业人才输送渠道,联合专业院校、研究所等机构,以高层次、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建立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和科研合作团队;三是通过产业链技术交流与行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活动,开展知识系统更新、共性问题研讨等工作,搭建人才成长、交流的平台。